醫(yī)院新聞
張長春,37歲,中共黨員,2007年參加工作,對常見傳染病、重型肝炎、原發(fā)性肝癌的診治有著豐富的臨床經(jīng)驗。2月13日,張長春馳援湖北時說,“作為一名醫(yī)生,疫情就是命令,第一時間奔赴現(xiàn)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。我們會牢記使命,發(fā)揚救死扶傷精神,堅決完成抗擊新冠肺炎的任務,戰(zhàn)勝疫魔。我們相信,有全市人民的堅強后盾,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!請領導同事們放心,一定平安歸來!”
時光總是匆匆,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,轉眼已來黃梅近一月。
還記得自黃岡到黃梅的那日,早晨惡雨疾風,天寒料峭。我們一行20余人乘坐大巴趕往黃梅,路上整個車廂氣氛凝重,大家沒有太多的話語,每個人都閉目休息或無聊地望向遠方。或許,大家都有對未知世界恐懼的心理,就像戰(zhàn)士不知道戰(zhàn)場在哪?敵人什么情況?一切都是未知數(shù)。
大約2個半小時的車程便到達黃梅,出高速口第一眼看到的是兩排向我們敬禮的交警,在數(shù)十輛警車的帶領下,一路直奔酒店。
在酒店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后,隊員們便各自安頓,凝重的面容也已漸漸舒展開來。此時,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黃梅人民的熱情。期間最讓人感動的是一群默默付出的志愿者。他們前前后后,忙里忙外,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堅定的神情。他們在最艱難的時候還能保持這份樂觀,真的難能可貴。
我們的工作地點在黃梅縣郊外的雷焱山應急醫(yī)院。院區(qū)剛剛建好,到處零散堆砌著建筑材料。由于隊員來自不同醫(yī)院,各個流程的配合以及各類電子系統(tǒng)的熟悉都需要時間來解決。這段時間,每天的入院病人在10人左右。按平時的工作量來說這不算什么,但是當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、戴著兩層口罩和護目鏡的時候就真的不容易。每天查房、接病人、問病史,還有很多瑣碎的事情。雖然只有六個小時的工作時間,但已足夠讓人精疲力盡。戴著口罩和患者交流幾乎要把嗓門放到最高,否則別人會聽不見。治療方面,我們專家團隊對每個患者都制定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,中醫(yī)老師們都會認真地看舌苔,仔細地問診,辯證論治。
我們的辛勤付出沒有白費,現(xiàn)在大部分患者病情平穩(wěn),醫(yī)患關系十分融洽。其中有一位患者,通過聲音就可以認出我們每一個人,直接叫出我們的名字。每次查房他都會說謝謝你們吆,尤其是當他說張大夫好,謝謝你們山東醫(yī)療隊時,是我最感動的時刻。
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讓我們從陌生走向熟悉,最后到出院時的不舍。
早晨六點準時起床,洗刷、吃飯、收拾東西。七點準時出發(fā)前往十公里外的雷焱山醫(yī)院。此時的天剛剛亮,干凈的街道,路兩邊的櫻花、玉蘭已經(jīng)相繼綻放。這座三面環(huán)山的縣城是那么得美麗,悠閑。如果沒有新冠肺炎,這里的人們也許正在品味生活的點滴幸福。據(jù)病區(qū)的阿姨說,這里的男女老幼都會唱上幾段黃梅戲。黃梅,大別山南麓一座如詩如畫般的城市,疫情面前,鳳凰涅槃,浴火重生,相信你的明天會更好!
最近一段時間,我在黃梅生活、工作都挺好,請家人們放心,請同事們放心,請朋友們放心!我一定不辜負家鄉(xiāng)父老對我的期望,不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!
黃梅加油!湖北加油!中國加油! (張長春)